必修一第一单元 1. 1.《墨子·告子》载:“诸侯朝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这段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B. 战国时期兼并战争C. 西周初分封制D. 西周末王室衰微2. 2. 西周时期择立太子的标准逐渐明确起来,其中最主要的一条就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这样做的目的是A. 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B. 解决财产的继承和分配,稳定统治秩序C. 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D. 防止内部纷争,加强君主专制3. 3.《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反映了西周分封制的特点是A. 同姓亲族的封地居于富庶之地B. 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C. 同姓亲族的封地处在战略要地D. 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4. 4. 如图,2011年5月4日, 文汇报《中国震撼》一文认为:“西周的‘列土封建’是采用宗族殖民方式建立的家天下制度”,周王与诸侯之间是“授权”与“尽忠”关系,此制度指A. 分封制B. 郡县制C. 王位世袭制 D. 禅让制5. 5.影视剧常见的台词:“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与自己血缘愈近的人愈靠得住,血缘关系愈远,“失信”则会频繁。这种认识有可能是下列哪些历史现象长期存在的思想基础A. 君主专制B. 中央高度集权C. 宗法宗族意识D. 文字、度、量、衡的全国统一6. 6.《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记载:“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与材料中“封建”具有不同内涵的是A. “命于下国,封建厥福。”B. “地主(封建领主)剥削农民。”C. “高皇帝拨乱反诸正,昭至德,定海内,封建诸侯,爵位二等。”D. “彼封建者,更古圣王尧、舜、汤、文、武而莫能去之。”7. 7.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评论说:“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下列对材料信息的本质理解最准确的是A. 秦朝统一后实行无为而治政策B. 司马迁肯定了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的作用C. 秦朝最早实施了影响久远的地方行政制度D. 司马迁指出了分封制与郡县制最主要的不同点8. 8.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袭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转变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中国古代政治( )A. 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 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C 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 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9. 9.学者许倬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B. 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C. 宗法制和分封制结合D. “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10. 10. 汉武帝先后以卫青、霍去病、李广利等裙带亲戚统大军驰骋塞外,后又下遗诏以霍去病之弟霍光辅政,他宁可与舅爷“共治天下”也不肯信任同姓。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同姓因血缘关系难以服众B. 卫青、霍去病等才干超群C. 同姓王发动“七国之乱”,中央对其失去信任D. 同姓王主要负责地方管理11. 11. 从封建政治制度的发展来看,你认为三省六部制最值得肯定的一点是A. 综合了汉魏以来的官制B 既分工合作又牵制监督C. 明确了部门职权的划分D. 打击了士族门阀的势力12. 12. “尚书、仆射、侍郎、三司使、枢密使、通判、太尉、御史大夫”设置上述职衔的可能A. 秦朝 B. 汉朝 C. 唐朝 D. 宋朝13. 13.“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材料中的 “不许立丞相”始于A. 汉武帝 B. 宋太祖 C. 明太祖 D. 雍正帝14. 14. 中国古代先后产生了多种选官制度,下列最能体现西汉时期主流选官制度的是( )A. “在每州设置大中正,郡县设小中正,中正官以在中央任官的本地人充任。郡县中正官评定本地人的等第,作为政府用人授官的准则。”B. “为了摧毁门阀,拔擢人才,故特准士人自行报名,参加策试,及第者得任官职。”C. “令天下郡国每年举孝子、廉吏各一人;孝廉之举,遂成定制”D. “题目囿于四书五经,文章须依八股形式,造成士人只读闱墨制义的风气。”15. 15.史载:“一兵之籍,一财之源,一地之守,皆人主自为之。”这一状况发生在A西周周公时期B西汉高祖时期C唐代玄宗时期D北宋太祖时期16. 16“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善隐然执政之府矣。”有学者认为此观点用于评价军机处欠妥,最恰当的理由是( )A. 军机大臣只掌握军权B. 军机大臣有决策权C. 军机处是处理西北军务的机构D. 军机处是传达皇帝决策的机构17. 17. 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A. 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 选官须注重才学C. 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 选官应注重品行18. 18.明朝永乐帝时设立了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英国“光荣革命”之后,国王威廉三世逐渐以内阁代替枢密院,成为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下面关于两国内阁制的叙述,正确的是A. 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加强的结果,英国内阁是君主立宪的象征B. 内阁已经成为两国最高权力的象征C. 明朝的内阁长官称丞相,英国的内阁长官称首相D. 内阁制的形成标志着两国的皇权(王权)得到空前强化19. 19. 15世纪中国出现的内阁制和18世纪英国形成的内阁制的相同之处是A. 都制约了君主的权力 B. 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成长C. 都成为国家权力中心 D. 都起到了巩固政权的作用20. 20.中国古代实行的中央集权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其积极意义在于A. 极大限制了皇帝的权力B. 有助于中央与地方共享权力C. 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D. 有力地促进了地方自主意识的增强21. 中央集权制度最大影响是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C正确;A不是积极意义;B和D不符合中央集权制特点。 21.某班历史课围绕“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展开研究性学习,请你参与完成下列问题。 方法一史料研读 材料一……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1)归纳材料一所反映皇帝的做法。本质上反映了什么?22. 材料二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 —【宋】欧阳修《新唐书》卷四六《职官志》 材料三国初定制,设议政王大臣数员,皆以满臣充之。凡军国重务不由阁臣票发者,皆交议政王大臣会议。每朝期,坐中左门外会议,如坐朝仪。雍正中设立军机处,议政之权遂微,然犹存其名以为满大臣兼衔。乾隆壬子,纯皇帝特旨裁之。 ——【清】昭梿《啸亭杂录》卷四《议政大臣》 (2)材料二反映了隋唐时期宰相制度具有怎样的特点?材料三反映了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如何?据议政王大臣会议机构权力演变的过程说明其权力发生了怎样的转移?23. 方法二问题讨论 (3)汉、唐、明、清是中国历史上四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其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过程为:内朝——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据此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24. (4)某同学整理了有关“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特点”的内容。请补齐空缺部分。 ①皇帝独尊,如:皇帝自称“朕”。 ②_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_____。25. (5)综合上述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皇帝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提交成功!
必修一第一单元 1. 1.《墨子·告子》载:“诸侯朝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这段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B. 战国时期兼并战争C. 西周初分封制D. 西周末王室衰微2. 2. 西周时期择立太子的标准逐渐明确起来,其中最主要的一条就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这样做的目的是A. 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B. 解决财产的继承和分配,稳定统治秩序C. 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D. 防止内部纷争,加强君主专制3. 3.《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反映了西周分封制的特点是A. 同姓亲族的封地居于富庶之地B. 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C. 同姓亲族的封地处在战略要地D. 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4. 4. 如图,2011年5月4日, 文汇报《中国震撼》一文认为:“西周的‘列土封建’是采用宗族殖民方式建立的家天下制度”,周王与诸侯之间是“授权”与“尽忠”关系,此制度指A. 分封制B. 郡县制C. 王位世袭制 D. 禅让制5. 5.影视剧常见的台词:“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与自己血缘愈近的人愈靠得住,血缘关系愈远,“失信”则会频繁。这种认识有可能是下列哪些历史现象长期存在的思想基础A. 君主专制B. 中央高度集权C. 宗法宗族意识D. 文字、度、量、衡的全国统一6. 6.《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记载:“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与材料中“封建”具有不同内涵的是A. “命于下国,封建厥福。”B. “地主(封建领主)剥削农民。”C. “高皇帝拨乱反诸正,昭至德,定海内,封建诸侯,爵位二等。”D. “彼封建者,更古圣王尧、舜、汤、文、武而莫能去之。”7. 7.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评论说:“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下列对材料信息的本质理解最准确的是A. 秦朝统一后实行无为而治政策B. 司马迁肯定了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的作用C. 秦朝最早实施了影响久远的地方行政制度D. 司马迁指出了分封制与郡县制最主要的不同点8. 8.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袭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转变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中国古代政治( )A. 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 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C 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 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9. 9.学者许倬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B. 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C. 宗法制和分封制结合D. “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10. 10. 汉武帝先后以卫青、霍去病、李广利等裙带亲戚统大军驰骋塞外,后又下遗诏以霍去病之弟霍光辅政,他宁可与舅爷“共治天下”也不肯信任同姓。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同姓因血缘关系难以服众B. 卫青、霍去病等才干超群C. 同姓王发动“七国之乱”,中央对其失去信任D. 同姓王主要负责地方管理11. 11. 从封建政治制度的发展来看,你认为三省六部制最值得肯定的一点是A. 综合了汉魏以来的官制B 既分工合作又牵制监督C. 明确了部门职权的划分D. 打击了士族门阀的势力12. 12. “尚书、仆射、侍郎、三司使、枢密使、通判、太尉、御史大夫”设置上述职衔的可能A. 秦朝 B. 汉朝 C. 唐朝 D. 宋朝13. 13.“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材料中的 “不许立丞相”始于A. 汉武帝 B. 宋太祖 C. 明太祖 D. 雍正帝14. 14. 中国古代先后产生了多种选官制度,下列最能体现西汉时期主流选官制度的是( )A. “在每州设置大中正,郡县设小中正,中正官以在中央任官的本地人充任。郡县中正官评定本地人的等第,作为政府用人授官的准则。”B. “为了摧毁门阀,拔擢人才,故特准士人自行报名,参加策试,及第者得任官职。”C. “令天下郡国每年举孝子、廉吏各一人;孝廉之举,遂成定制”D. “题目囿于四书五经,文章须依八股形式,造成士人只读闱墨制义的风气。”15. 15.史载:“一兵之籍,一财之源,一地之守,皆人主自为之。”这一状况发生在A西周周公时期B西汉高祖时期C唐代玄宗时期D北宋太祖时期16. 16“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善隐然执政之府矣。”有学者认为此观点用于评价军机处欠妥,最恰当的理由是( )A. 军机大臣只掌握军权B. 军机大臣有决策权C. 军机处是处理西北军务的机构D. 军机处是传达皇帝决策的机构17. 17. 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A. 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 选官须注重才学C. 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 选官应注重品行18. 18.明朝永乐帝时设立了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英国“光荣革命”之后,国王威廉三世逐渐以内阁代替枢密院,成为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下面关于两国内阁制的叙述,正确的是A. 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加强的结果,英国内阁是君主立宪的象征B. 内阁已经成为两国最高权力的象征C. 明朝的内阁长官称丞相,英国的内阁长官称首相D. 内阁制的形成标志着两国的皇权(王权)得到空前强化19. 19. 15世纪中国出现的内阁制和18世纪英国形成的内阁制的相同之处是A. 都制约了君主的权力 B. 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成长C. 都成为国家权力中心 D. 都起到了巩固政权的作用20. 20.中国古代实行的中央集权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其积极意义在于A. 极大限制了皇帝的权力B. 有助于中央与地方共享权力C. 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D. 有力地促进了地方自主意识的增强21. 中央集权制度最大影响是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C正确;A不是积极意义;B和D不符合中央集权制特点。 21.某班历史课围绕“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展开研究性学习,请你参与完成下列问题。 方法一史料研读 材料一……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1)归纳材料一所反映皇帝的做法。本质上反映了什么?22. 材料二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 —【宋】欧阳修《新唐书》卷四六《职官志》 材料三国初定制,设议政王大臣数员,皆以满臣充之。凡军国重务不由阁臣票发者,皆交议政王大臣会议。每朝期,坐中左门外会议,如坐朝仪。雍正中设立军机处,议政之权遂微,然犹存其名以为满大臣兼衔。乾隆壬子,纯皇帝特旨裁之。 ——【清】昭梿《啸亭杂录》卷四《议政大臣》 (2)材料二反映了隋唐时期宰相制度具有怎样的特点?材料三反映了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如何?据议政王大臣会议机构权力演变的过程说明其权力发生了怎样的转移?23. 方法二问题讨论 (3)汉、唐、明、清是中国历史上四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其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过程为:内朝——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据此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24. (4)某同学整理了有关“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特点”的内容。请补齐空缺部分。 ①皇帝独尊,如:皇帝自称“朕”。 ②_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_____。25. (5)综合上述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皇帝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提交成功!
1. 1.《墨子·告子》载:“诸侯朝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这段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B. 战国时期兼并战争C. 西周初分封制D. 西周末王室衰微
2. 2. 西周时期择立太子的标准逐渐明确起来,其中最主要的一条就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这样做的目的是A. 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B. 解决财产的继承和分配,稳定统治秩序C. 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D. 防止内部纷争,加强君主专制
3. 3.《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反映了西周分封制的特点是A. 同姓亲族的封地居于富庶之地B. 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C. 同姓亲族的封地处在战略要地D. 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4. 4. 如图,2011年5月4日, 文汇报《中国震撼》一文认为:“西周的‘列土封建’是采用宗族殖民方式建立的家天下制度”,周王与诸侯之间是“授权”与“尽忠”关系,此制度指A. 分封制B. 郡县制C. 王位世袭制 D. 禅让制
5. 5.影视剧常见的台词:“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与自己血缘愈近的人愈靠得住,血缘关系愈远,“失信”则会频繁。这种认识有可能是下列哪些历史现象长期存在的思想基础A. 君主专制B. 中央高度集权C. 宗法宗族意识D. 文字、度、量、衡的全国统一
6. 6.《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记载:“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与材料中“封建”具有不同内涵的是A. “命于下国,封建厥福。”B. “地主(封建领主)剥削农民。”C. “高皇帝拨乱反诸正,昭至德,定海内,封建诸侯,爵位二等。”D. “彼封建者,更古圣王尧、舜、汤、文、武而莫能去之。”
7. 7.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评论说:“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下列对材料信息的本质理解最准确的是A. 秦朝统一后实行无为而治政策B. 司马迁肯定了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的作用C. 秦朝最早实施了影响久远的地方行政制度D. 司马迁指出了分封制与郡县制最主要的不同点
8. 8.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袭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转变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中国古代政治( )A. 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 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C 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 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9. 9.学者许倬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B. 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C. 宗法制和分封制结合D. “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
10. 10. 汉武帝先后以卫青、霍去病、李广利等裙带亲戚统大军驰骋塞外,后又下遗诏以霍去病之弟霍光辅政,他宁可与舅爷“共治天下”也不肯信任同姓。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同姓因血缘关系难以服众B. 卫青、霍去病等才干超群C. 同姓王发动“七国之乱”,中央对其失去信任D. 同姓王主要负责地方管理
14. 14. 中国古代先后产生了多种选官制度,下列最能体现西汉时期主流选官制度的是( )A. “在每州设置大中正,郡县设小中正,中正官以在中央任官的本地人充任。郡县中正官评定本地人的等第,作为政府用人授官的准则。”B. “为了摧毁门阀,拔擢人才,故特准士人自行报名,参加策试,及第者得任官职。”C. “令天下郡国每年举孝子、廉吏各一人;孝廉之举,遂成定制”D. “题目囿于四书五经,文章须依八股形式,造成士人只读闱墨制义的风气。”
16. 16“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善隐然执政之府矣。”有学者认为此观点用于评价军机处欠妥,最恰当的理由是( )A. 军机大臣只掌握军权B. 军机大臣有决策权C. 军机处是处理西北军务的机构D. 军机处是传达皇帝决策的机构
17. 17. 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A. 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 选官须注重才学C. 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 选官应注重品行
18. 18.明朝永乐帝时设立了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英国“光荣革命”之后,国王威廉三世逐渐以内阁代替枢密院,成为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下面关于两国内阁制的叙述,正确的是A. 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加强的结果,英国内阁是君主立宪的象征B. 内阁已经成为两国最高权力的象征C. 明朝的内阁长官称丞相,英国的内阁长官称首相D. 内阁制的形成标志着两国的皇权(王权)得到空前强化
20. 20.中国古代实行的中央集权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其积极意义在于A. 极大限制了皇帝的权力B. 有助于中央与地方共享权力C. 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D. 有力地促进了地方自主意识的增强
21. 中央集权制度最大影响是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C正确;A不是积极意义;B和D不符合中央集权制特点。 21.某班历史课围绕“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展开研究性学习,请你参与完成下列问题。 方法一史料研读 材料一……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1)归纳材料一所反映皇帝的做法。本质上反映了什么?
22. 材料二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 —【宋】欧阳修《新唐书》卷四六《职官志》 材料三国初定制,设议政王大臣数员,皆以满臣充之。凡军国重务不由阁臣票发者,皆交议政王大臣会议。每朝期,坐中左门外会议,如坐朝仪。雍正中设立军机处,议政之权遂微,然犹存其名以为满大臣兼衔。乾隆壬子,纯皇帝特旨裁之。 ——【清】昭梿《啸亭杂录》卷四《议政大臣》 (2)材料二反映了隋唐时期宰相制度具有怎样的特点?材料三反映了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如何?据议政王大臣会议机构权力演变的过程说明其权力发生了怎样的转移?